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全章阅读大明锦绣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小说《大明锦绣》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,作者为“岁月神偷”,主要人物有朱允熥朱元璋,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:这是军官,在竭尽全力维持骑兵冲击之下的阵线。明军的长枪之下,元军死伤惨重。个别的元军冲进了明军的方阵,但是失去速度之后,被怒吼的明军扯下战马。年轻的士兵们疯狂的挥舞着手中的铁斧,像是儿时和父辈在田间劳作一样,拼命的在敌人身体上刨着。“大明!”怒吼声中,一队明军健壮的精锐手持长矛从队列中杀出,直刺马上的骑士。......
《全章阅读大明锦绣》精彩片段
“元贼初次冲锋,被我明军火器击退。但是稍纵之后.......”
太和殿上,朱允熥还在大声地念着,他的身边从皇帝朱元璋到那些一生征战的老臣们,围成一个圈子,静静的听着。
“稍纵之后,贼酋月鲁帖木儿亲自带兵而来,近万骑兵分三面冲锋,铺天盖地........”
此时,朱元璋一声大喝,“宰了那叛逆的小人!”
~~~~~
如果此刻从天空俯瞰战场,倒品字形的明军阵地,如同海上的孤舟,在狂风暴雨之中,颠簸起伏。
无数,真的是无数。
怪叫着的骑兵在漫天黄沙中杀来。四面八方他们无处不在在。
咚咚咚咚,急促的大明战鼓之中。
军官们的号令之下,方形的阵地一边射击一边变成了圆形。
弩箭,弓箭,火炮。
黄沙之上,鲜血随风飘散。
但是这次敌人从四面八方过来,明军的火器难以集中。
嗖嗖嗖,马背上的骑士跟随着战马的节奏,拉弓射箭。
明军将士竖起了盾牌护住头脸,零星的箭枝穿过盾牌的缝隙。
倒下的明军男儿咬着牙没有发出任何痛苦的呐喊,在盔甲上把箭折断,继续站了起来。
“大明!”
一个年轻的男儿,脖颈上的血,泊泊的流着,他的嘴里发出最后的怒吼,然后圆睁双目,不甘的倒下。
噌,蓝玉从马扎上站起来。
大步流星走到军鼓的边上,推开因为敲鼓而有些脱力的士卒。
健壮的手臂,拿起那敲鼓的大锤。
咚!
咚咚!
咚咚咚!(这是画面描写呀,不是水呀!)
大漠风渐起,黄沙吹打着他满是风霜的脸庞。
塞外刀子一样的 风中,蓝玉没戴头盔,满头的须发随风飘舞,像是一头咆哮的雄狮。
咚咚咚咚!
鼓声如暴风骤雨,鼓声如天上的惊雷。
蓝玉张开嘴,伴随着鼓声大喊。
“儿郎们,杀虏哇!”
~~~~
“竖枪!”
明军阵地中,军官们在敌人的骑兵即将撞击的一刻,齐声呐喊。
地上,那搁置的丈长的大枪,如林一般竖立起来。
咔嚓!
敌人的战马撞上了明军的枪林。
长枪被巨大的冲击力折断,战马的胸口出现一个巨大的狰狞的血洞。
或者战马上的骑士被长枪穿透,当场毙命。
轰!
这是骑兵撞击步兵方阵发出的轰鸣。
奔腾的战马当场撞飞了几个明军士卒。
马上骑士的弯刀,擦着大明男儿的脖颈而过。
鲜血和头颅飞上天空。
“娘阿!”
这是被撞飞的士兵,胸骨碎裂后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。
“杀鞑子!”
这是军官,在竭尽全力维持骑兵冲击之下的阵线。
明军的长枪之下,元军死伤惨重。个别的元军冲进了明军的方阵,但是失去速度之后,被怒吼的明军扯下战马。
年轻的士兵们疯狂的挥舞着手中的铁斧,像是儿时和父辈在田间劳作一样,拼命的在敌人身体上刨着。
“大明!”
怒吼声中,一队明军健壮的精锐手持长矛从队列中杀出,直刺马上的骑士。
四面八方冲锋而来的元军像是浪潮,但是明军的圆形方阵,却是浪潮之中岿然不动的礁石。
砰砰!
方阵中一些短小的火炮开始开火。
无数的铁砂碎片从炮膛中出来,无孔不入。
皇帝也为钱发愁。
朱元璋是个好皇帝,从心里顾及百姓的民生。
数十个藩王进京,他们走一路要吃一路,人吃马嚼的不是小数。
怪不得,朱元璋死后,严令各地藩王不得进京奔丧。
根源就是怕,骚扰到地方,带来严重的负担。
若是再往后几百年,啥清大帝之类的,每逢寿辰就是发财之时。
各地督抚轮番进献,宫中又是修戏台,又是建花园。
为了显示所谓的煌煌盛世,大办特办,繁花似锦烈火烹油。
几百年下来,天下的好东西都进了他一家一姓的腰包。
后来被人家红毛绿眼的八国联军,抢了又抢。
“孙儿,你记住!”见朱允熥若有所思,朱元璋正色道,“当皇帝,虽然受天下的供养,想 要啥有啥,但是当皇帝的人,不能贪心!”
朱允熥肃容倾听,皇帝教诲。
“皇帝,是给天下人做主的。皇帝,是让人过好日的,不是祸害人的!”朱元璋继续说道,“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权力是什么吗?”
朱允熥摇头。他虽然有着后世的灵魂,有着后世的独特眼光和见解,还有着超越历史几百年的先见之明,但是他知道,当皇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
“皇帝最大的权力,是控制!”朱元璋双手握成拳头,慢慢舒展开,指了指他的心窝,“控制的是这里!皇帝,要控制自己的心。控制自己的贪欲,控制自己的享乐!”
朱允熥拜倒,“孙儿记住了!”
随后,朱允熥陪着朱元璋用了膳,又和老头说了一阵闲话,才转身出来,朝东宫走去。
一路上,朱允熥都在想一件事,边走边想,表情有些沉重。
那些跟在他身后的宫人侍卫,见吴王若有所思,也都不打扰。
朱允熥在想钱。
既然自家老头怕藩王的队伍骚扰对方,那由朝廷先垫付藩王过境需要的费用,不就完了吗?
藩王的家眷多少,属官多少,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,住宿费用按照官阶大小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,况且真的让藩王来京,还可以限定他们的随扈数量。
用不了上万人,每个王爷带上几百个侍卫,加上家眷属官撑死了一千人。北方的藩王可以在山东等地乘坐运河船只南下,那样的花费更少。
可问题是,钱从哪里来?
朱元璋的性格,是不会从国库拨钱给儿子们当路费的。
他又绝对不会像什么后世的大帝一样,让地方督抚捐款。
想着钱,朱允熥也有些头疼。
他虽然贵为吴王,可是手里也没几个钱。
皇族之后去了封地才有钱,他当皇孙的时候一年就是一千两银的赏钱,多一分都没有。
别说他,宫里有一个算一个,一个比一个穷。
钱是好东西,不但能解燃眉之急,还有大用。
据说后来朱棣之所以能打下南京,就是因为长年累月的大撒银票,收买了许多军官和宫人。
现在,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了,自己不但需要有自己的班底,也更需要建立班底的钱财。
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诚,只有绝对的利益。
但是这事,还真要从长计议。
朱元璋可是眼里不揉沙子的,千万不能弄巧成拙。
朱允熥边走边想,自己在朝中能获到多少支持。
两个舅舅,掌管京中武威,武隆两大营共三万人的京营兵马。
舅老爷蓝玉身上虽然有大将军的位置,其实在京城一兵一卒都没有,只有几百家将。
颍国公傅友德,宋国公冯胜等人也都是如此。
这就看出朱元璋的手腕来了。
这些跟随他的老兄弟,个个能征善战,位高权重,但是不出征的时候,没有兵权财权。
朱标的政治遗产中,倒是有不少大明中上层将领,除了京中的武将之外,各地守将也有不少。可是那些人打仗还行,真要是用他们干别的,只怕反而会坏事。
文臣呢?
想到这些文臣,朱允熥更是头疼。
现在距离清洗胡惟庸的党羽才过去几年,朝中凡是有实权的文官,都不敢有任何的结党营私之嫌。
自己若真是被朱元璋选定了储君,他们肯定效忠。但是皇位一日没落到自己身上,这些人一日不敢站队。
思来想去,朱允熥哑然失笑。
原来自己这个吴王,是既没钱,又没人。只有一堆隐藏着的政治遗产。
渐渐的,走到东宫。
穿过奉安殿,后面一个清净的小院就是他的住所。
院门前,两个侍卫正在指挥一群太监,不住的往里面搬东西。
那两个侍卫正是当日在朱标灵前,善意提醒过自己的廖家兄弟。
”参见吴王殿下!“廖家兄弟见到朱允熥,赶紧行礼。
”快快请起!“朱允熥笑着扶起来。
这哥俩虽然只是宫中的侍卫,官阶不高,但是代表的是身后楚国公一脉,不能小觑。
”这都什么呀?“朱允熥看着小山一样的礼盒说道。
”回殿下,这是端午时,是各地藩王进献的贡品。陛下特旨,让臣等给您送来!“廖镛恭敬地说道。
端午节,华夏人传统节日。
不过太子朱标刚刚去世,这端午在宫中根本就没过。
”辛苦你们哥俩了!“朱允熥笑笑笑,随后拿起一个礼盒,蜀王朱椿的礼物,封条上写着柏枝熏肉。
朱元璋崇尚简朴,他这些儿子也不敢送贵重东西,千里迢迢送了点腊肉之类。
这些货物通过驿站快马传递,所产生的费用,超过了礼物数倍。
等等,朱允熥好似想到了什么。
想到了一条可以有钱的路,可以让国家有钱的路。
驿站!
和廖家哥俩随后说了几句,朱允熥一人在花园里溜达,满脑子都是刚才的灵光一现。
以前看那些穿越小说,主人公穿越古代,靠着啥卖火柴,香皂就能发家致富那是扯淡。
这玩意现在就有了,宫中所用的火柴和后来大同小异。香皂那玩意更是中人之家就能用上,没香皂用什么洗澡?
还有什么蒸馏酒,现在大明严令各地不得私自酿酒,很多百姓吃不饱,拿粮食酿酒,长几个脑袋。
玻璃那玩意现在也有,大明的宫城里很多窗户上,都装着五彩琉璃。
再说自己也不会啥发明创造,这个驿站倒是给了朱允熥一个想法。
朱元璋重视各地民生,每天的奏折都是驿站快马传递。而且各地的驿站,还要负责官员的往来,颇有些后世邮政的意味。
但是大明的邮政不赚钱呀?
那自己改动一下,把后世邮政的挂念套在现在的驿站上,能否给大明增加一条财源。
如果可行,那藩王进京贺寿的问题迎刃而解。
而且,自己朱元璋心中的位置,也能更上一层楼。
朱允熥越想越兴奋,回头吩咐道,”本王要写点东西,你们谁都不许打扰!“
大礼之下,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。
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,还有方孝孺。
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,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。
同时,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。
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,但他们也是臣子,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。
可是现在,皇帝的嫡孙,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,用行动告诉他们。
没有臣子,只有老师。
受了朱允熥一拜,方孝孺伸手扶起,肃容道,“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,惶恐之至。殿下有向学之心,臣定当竭尽所能,教导殿下!”
说完,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。
“吴王贤!”
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,“如此贤王,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!”
“淮王殿下来了!”
此时,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,快步朝门口迎去。
来的不是别人,正是淮王朱允炆。
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,和见到朱允熥时板着脸不一样,脸上此刻如沐春风。
“见过淮王殿下!”
“二位老师折煞我了,在这只有学生朱允炆,没有淮王!”朱允炆不受两个翰林学士的礼,又对刘三吾拜道,“刘师!”
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恭敬听话的学生,但是朱允熥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,对方看到自己时的诧异。
朱允炆绝对没想到,自己能来这么早。
“这位是方孝孺学士,陛下特旨,进京在大学堂教皇族子弟读书!”
“久闻先生大名,允炆见过先生!”
方孝孺是当世的大儒,朱允炆眼中闪着别样的光彩。
“这小子也不是傻子,知道拉拢人心!”
看着朱允炆礼贤下士的做派,朱允熥心中笑道。
朱家是帝王之族,无论是皇子皇孙想要有所成就,都必须得到臣子们的 认可和支持。尤其现在,大明对北元在军事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,特别注重内政和民生建设时期。
“二哥!”等师生叙话完毕,朱允熥主动上前。
朱允炆看看他,笑道,“三弟,你比为兄还来得早!”
朱允熥笑笑,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!”
随后,春日的阳光下,兄弟两人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。
渐渐的大学堂里的人多了起来,多起来的都是朱家来上学的读书郎。
学堂里朱允炆在一排,朱允熥在他身后,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精装的书本。
朱允熥身后,十几个年纪尚幼还未就藩的王爷,朱元璋的老来子。
要说朱元璋真是男人的偶像,不但开局一个碗,打下大明朝。而且一生生的孩子,也是后人难以企及。
二十六个,有名有姓活到大的儿子,就有二十六个,还不算夭折的。
看几个从门外进来,比自己还小许多,却是叔叔辈,还对着自己挤眉弄眼的小屁孩。朱允熥不知道该感慨是这位爷爷龙精虎猛,还是身体太好。
这个五十岁就要称老朽的年代,朱元璋快六十了,还咣咣生了好几个儿子。
他身后的沈王朱模,唐王朱桱,郢王朱栋都十来岁的样子,一个比一个皮,平日上蹿下跳没个老实的时候。
刚在刘三吾威严的目光下坐好,就不安分的踢着朱允熥的凳子。
“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!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,可厉害啦!”
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,“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,你是没看到,他们一斗起来,全身的毛,刷刷地掉!”
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,“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,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!”
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,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,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。
如今大明统一天下,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,母族出身又不高,做个富贵闲人就行。
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,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年纪最小,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,“我....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,回头送给熥哥儿玩!”说着,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,“你莫难过了,笑一笑!”
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,很温暖的笑了。
原来,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,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,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,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。
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,让朱允熥心头温暖,看着他们点点头。
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,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,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。
羡慕他们的亲近,羡慕他们的亲热。
历来天家最无情,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,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。
“肃静!”
大学堂里,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,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,屋里很快安静起来。
“诸位王爷,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。”说着,翻开手中的书,“请跟臣读,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.......”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。”
顿时大学堂中,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。
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,却满脸苦涩念着书。
朱允熥心道,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?
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,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,百家姓吗?
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,大声点!”齐泰在读书声中,朗声说道。
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,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。
但是读着读着,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。小屁孩光嘎巴嘴儿,不出声,摇头晃脑得瑟。
“呵!”朱允熥笑了下。
但就是这一笑,被齐泰听到了。
“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,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!”
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,走到朱允熥身边,“吴王殿下,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?”
霎那间,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。
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,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,也看了过来。
“这要是答不上来,怪丢人的!”
朱允熥暗道,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。
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,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,望子成龙。
而且他上学的时候,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,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。
“回师傅,这段话的意思是,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学习和应用于生活,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这里的大学,是指博学.........”
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,众人渐渐眼神变了。
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,崇拜的看着朱允熥。
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,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。
齐泰心中怒气尽去,脸上挂满笑容。
“很好,吴王殿下说的很对!”齐泰笑道,“小到一个人,到一个家庭,再到一个国家,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。”说着,齐泰背着手,摇头晃脑地说道,“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,致使朝纲混乱,民不聊生,丢了天下.......”
“这人是个书呆子!”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,但也给他下了定论。
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,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,他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,大元之所以会灭亡,归根到底的原因,无非两个字。
他正想着,齐泰忽然回头,见他皱眉思索,似乎有所不信。
心中又有些怒气,“殿下,难道臣说的不对吗?”
朱允熥回神,站起来说道,“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,但是学生看,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,暴政!”
“古人云,苛政猛于虎也!”
最新评论